古城膏药这个名号的创始人是生活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古城村村民、医生崔宝和(1850-1932),民国《临淄县志》对崔宝和制药、行医有较为详细的记载,说他:“精医术,尤工正骨科,手足折伤,传以膏,月余复故。家素富,岁三百金为购药费,愈不受谢,远近争辏其门...子孙独传其业。”崔宝和在先辈的影响下,搜集民间良方创制了崔氏膏药,又在前辈正骨手法和膏药配方、熬制的基础上,完善了崔氏正骨和膏药的配方,形成了当时膏药的新剂型,由于正骨手法独到,效果明显,深受百姓欢迎。从此,成为口口相传的外用药,被人民大众称誉为“古城膏药”,这就是古城膏药的由来,崔宝和也由此成为古城膏药的奠基者。从崔宝和开始,“以治病救人为第一”,已经成为古城膏药传人的信条,150年来一直坚持不断。 



    崔焕文(1872-1953),崔宝和的儿子,继承了父亲的医术,从年轻开始行医在原有家传膏药的基础上对配方进行了改进,针对当时劳损、寒湿骨病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和研究,在贴膏药之前,先用特制的中药汤剂熏、洗患处,达到活血、化瘀、发散寒气的作用,在贴敷膏药的后期,再用中药进行调理、巩固,杜绝了骨病的复发,增加了治疗效果。在正骨医术上,针对劳损和风湿引起的四肢骨关节变形、疼痛,后期瘫痪类骨病进行了深入钻研,独创了穴位按压、拿筋活血等手法,按疗程对患者进行推拿、按摩,对于初期患者,及时做疏通、发散治疗,防止骨病向重病蔓延;对老风湿患者,则注重化瘀、活血,延缓了变形周期,减少了疼痛。他行医60余年,治疗患者无数,声名远播,不但当地患者纷纷登门求医,潍县、禹城、莱州、兖州,甚至外省的患者也赶来,住在古城村附近,进行长期治疗。他为人稳重诚实,受父亲的耳熏目染,不仅掌握了精湛的膏药熬制技艺和正骨医术,也牢记父亲教导,以善为本,免费救济了很多贫困的骨病患者,并对远近患者一视同仁,赢得了很好的口碑,为古城膏药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也为子孙后辈树立了榜样。


    崔绍堂(1892-1938),崔焕文的次子,他继承祖业,从小跟随父辈行医,用古城膏药为患者治疗骨病。他最为突出的贡献,是在粉碎性骨折方面的整复和治疗,他把粉碎性骨折进行了分类施治:对于由外伤而导致的粉碎性骨折,首先进行准确的对口续接,然后用自制的工具进行固定,根据肢体部位的形状和断骨走向使用不同的器械,凭多年的经验一次对好、无错接、无边锋,固定严密,长成后无错位、无扭曲;对于由病理原因造成的粉碎性骨折,先通过诊断问清患者病因,从源头上切断和破坏致病因素,然后再展开治疗,既医好了骨病,又杜绝了复发。崔绍堂和兄弟们一起研究,甄选中药,改进配方,熬制了针对骨折恢复的膏药,适时贴用。在治疗后期,他还指导患者进行系统合理的功能训练,防止了因肌肉粘连、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引起的受伤部位的功能性障碍。



   



    崔元聚(1914-2005),崔绍堂之子,民国26年,考入省民政厅中医骨科,解放后,又参加了临淄医务协会自由职业者,并参加了骨伤治疗和防疫种痘工作,后来在大队卫生室正骨科门诊行医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回家与其儿子一起制药、行医,大半生从事膏药熬制和骨病治疗。经过专业的医疗培训,加之行医范围的扩大,他接触了众多的骨病患者,对家族祖传的膏药制作工艺和正骨医术进行了完善,古城膏药在他这一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良好传承。从他这一代起,古城膏药分成了三大类别,即:跌打损伤膏药、增生突出膏药和股骨头坏死性膏药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骨病膏药系列。








    崔十洲,生于1948年,是崔元聚的二儿子。他和兄长一起继承了父亲的祖传医术,在父亲崔元聚的指导,成立了万宝堂,专门从事膏药制作和正骨。崔十洲接受了父亲的真传,将自家的古城膏药又进行了详细的配方和划分,把其中的增生突出性膏药又细分成了颈椎突出增生性骨病膏、腰椎增生性骨病膏和膝盖骨增生性骨病膏,并针对不同的部位制作了不同形状的膏药贴剂,由于其医术精湛,先后荣获全国“特色名医”等称号。









    崔宝平,1976年生,毕业于潍坊医学院,他继承了祖辈的膏药配制、制作工艺和正骨医术,毕业后一直跟随爷爷和父亲从事膏药熬制和骨病治疗。为了更好、更科学的治疗患者,从治病的角度出发,他又参加了按摩师的学习,对骨病患者进行后期康复推拿和按摩,催进血液循环,提高康复效率,使原有的古城膏药制作工艺和正骨医术更加完美结合,形成了一套制药、诊治、治疗、康复的骨病治疗手法。